“中国韭黄看贵州,贵州韭黄看普定。”今年普定县韭黄种植规模从10万亩减少到5万亩,韭黄产业发展影响如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的韭黄产业核心区,了解到普定韭黄在种植面积减少一半到情况下,韭黄总产量不仅没有减少,保持了去年产出水平,而且韭黄品质有了提高,韭农收入普遍增加。
调结构 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2021年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支撑韭黄产业的政策、市场、技术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普定县当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计划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韭黄种植面积。于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为什么会有减地不减产这样一个结果?经过对当地韭农、韭黄生产企业和普定县农业农村局了解,今年普定县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由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依托该项目建设的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引进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蔬菜体系专家团队,在当地谱写出一曲科技支撑韭黄产业提质增效的赞歌,得到当地韭农的高度认可。
为了建设好普定县韭黄科技示范基地,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在顶层设计上,将省现代农业户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在普定韭黄基地建设中,首先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天文和工作团队直接对接到普定县农业农村局,双方梳理出制约当地韭黄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开展技术研究、技术示范,并聘请团队成员邓英博士为普定县特聘农技员,常驻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工作。
攻技术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邓英博士为解决制约韭黄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实地查看当地韭黄生产现状后,提出了韭黄基地建设重点的三个方面研究课题。一是改良品种,二是解决连作障碍,三是提高韭黄种植密度。
为解决外来韭黄品种的不稳定问题,王天文和邓英从省内外收集的种质资源中快速选育出适合贵州气候条件的韭黄新品种;连作障碍是由于韭黄培育的套桶内高温高湿导致,于是升级为水泥罩桶提升隔离效果,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进行韭黄高密度种植试验,将现有韭农一般每亩种植2500窝的密度提高,最终确定每亩4000窝为最佳密度,将现有每垄只栽种两窝韭黄的模式,修改为每垄扩种到四窝,仅此一项技术措施,就提高韭黄单产一倍,确保了今年普定韭黄种植面积减少一半,而产量保持常年的总产水平。
韭黄在每年的5月、8月、11月进行3轮收割,但是由于受气候环境影响,第3轮收割产量不高、品质不良,在集成推广整套韭黄高效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同时,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将常年韭黄每年收割2次提高到每年收割3次,既确保了韭黄产量大幅度增加,又全面提升了韭黄产品的品质。
此外,他们还引进真空预冷技术,延长韭黄保鲜时间长达10多天,扩大运输、销售半径。
普定韭黄省级示范基地由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融合建设,集合了来自省农科院、县农业部门、蔬菜企业、种植大户的力量。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拥有技术研发、专家团队、应用推广等方面的优势,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则集合了示范展示、培训教育、科普指导等功能,该基地已经集合多名省内专家在当地开展技术联合攻关,能够将科研最新成功直接在基地上进行应用。
邓英博士深有感触说:“在基地里搞科研,我们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其中的生产技术问题,用先进技术引领和支撑省内韭黄产业发展,是一条产学研最紧密结合的路子。”
看成果 引领产业提质发展
基地采用新技术种植韭黄的奇迹,当地的韭农和企业看在心里,喜在心头,纷纷邀请邓英进行实地技术指导,使得基地上成功集成的韭黄高效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在当地得到迅速推广辐射。
“韭黄绿色高效密植栽培技术模式使韭黄产量翻了一番。”12月6日,在普定县后寨村干坝组贵州贵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韭菜种植地里,技术负责人汪宝华向记者介绍,今年开始用高效密植栽培技术模式生产韭黄,韭黄在光线隔绝的套桶里集中,由每垄两窝增加到四窝,合理利用了土地,成本降低了、管控也更方便了。
“今天将收完10亩地里的韭黄,预计产量10吨左右。”另一位技术负责人赵军说,今年公司综合运用韭黄绿色高效密植栽培技术模式,首次收割第3轮生长周期的韭黄,和前两次产量和品质对比没有明显区别,将在今晚装车发往浙江销售。
邓英团队把最新的引种试验、药效与肥效试验及高密植试验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等技术成果用到该公司的试验田里,解决了韭黄种植管护难、品质不高的问题,提升了该公司韭黄产业的经济效益。
今年,普定县省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基地交出了一份提振信心的成绩单,通过施用韭黄绿色高产高效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基地内韭黄年亩产量1540公斤,比原来提高45%。目前,普定县全县推广新模式种植韭黄面积达1.2万亩,新增纯收益超过5亿元。基地专家团队总结出《韭黄高效栽培技术规程》《韭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等助推韭黄产业化技术标准。
为了支持普定韭黄产业的持续发展,邓英团队还引进了省内外近百个韭黄品种资源,以期通过对这些资源的筛选和培育,选育出更适宜全省韭黄生产的新品种,为普定乃至全省韭黄产业做好技术储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