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立方如何变身冰立方? 双奥场馆再利用筑范本
2022-01-27 10:52:18    深圳晚报

中国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的丰厚遗产,正在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坚实基础——改造体育场馆赛时服务冬奥,赛后服务群众体育发展,是践行“共享办奥”的又一创新,将“科技冬奥”“绿色冬奥”的理念予以充分展现。

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是当今体育场馆建设中面临的普遍课题。北京冬奥场馆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赛后利用情况,在可持续理念、绿色建筑、智慧建造等各个方面形成世界领先的体系和标准。

北京冬奥会一共使用了14个2008年奥运遗产,其中包括10个场馆遗产,如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从夏入冬”的改变,对于体育场馆的改造来说并非易事,现如今,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的所有竞赛场馆全部拥有冬夏“两栖”能力,奥运遗产的再利用,体现出冬奥建设者智慧的结晶,也打造出了领先于世界的经典范本。

“水立方”变“冰立方”:

一场馆同时提供3种温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参赛运动员都说,水立方的水是他们见过的游泳馆最好的水,特别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最佳状态。从“水立方”到“冰立方”,看上去只是字面上多了两点,但事实上绝不止是把水冻成冰面那么简单。

为了满足冬奥赛事场地要求并同时保有场馆属性和水上项目功能,国家游泳中心的改造创造性提出了“水冰转换”方案。“水立方”变身“冰立方”的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放空水池——搭建钢架和支撑结构——铺设保温层和防水层——安装可拆卸的制冰系统——制作冰面。多达7层不同结构组成的支撑体系,取代水泥灌入池中,使得水池则得以保留。在钢架上铺设预置的混凝土板层,用时搭制,不用拆除,这就实现了场馆冰与水间的自由转换。

北京冬奥会,“冰立方”将承接冰壶项目比赛,这意味着场馆需要从高温高湿的泳池环境,转化为低温干燥的冰场环境。在“冰立方”场馆内,冰层表面、冰面1.5米和观众席上的三个区域空间,分别保持着三种不同的温度。这样的设计既能确保冰壶比赛对冰面温度的需求,同时又能照顾到坐在观众席上观众们的身体感受。

“冰立方”如何做到精准控温?原来场馆里布设了上千个传感器,它们会即时将温度、湿度数据上传到自动控制系统,然后由系统及时给各种机器设备下达指令,以达到控制室内整体环境的目的。

五棵松篮球场变冰球场:

“篮冰转换”最快4小时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在2022年迎来一个新的身份——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的主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最大的特色,是可以常规6小时、最快4小时完成“篮冰转换”——如果在下午举办一场篮球赛事,当天晚上场馆就能完成转换,用于冰上比赛。

“篮冰转换”是怎么实现的?一块块黑色的“冰被”就是其中的关键。“冰被”的材质为发泡聚氨酯,它们被铺在已经提前制好的冰上,用于隔热和保温。“冰被”的作用在于可以在保持冰面不化的情况下,在上方搭建篮球场、演唱会舞台等多种场地。如需转场,只需拆卸上方场地和看台部分座椅即可。转场还有一道重要工序是浇冰:与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的冰面相比,冰球比赛的冰面要更软一些,需要把温水浇到冰面上,再进行推平,让冰面更加光滑。此外,五棵松体育中心还创造性地利用“冰坝”技术,将原有尺寸为30米×60米的冰场改为适应北京冬奥会要求的26米×60米冰场,两种尺寸可以按需切换。

在五棵松体育馆的东南侧,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冰菱花”将作为训练馆,为冰球运动员提供训练服务。这座场馆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外观设计:建筑外立面采用格栅幕墙体系,斜向格栅呈45度交叉,通过几何图形组成雪花的图案,多层次的空间效果在保证美感的同时,还起到了遮阳以及节能的功效。

冬奥会后,五棵松体育中心将实现冬季运动项目和夏季运动项目转换,除继续承接各类演出赛事、篮球比赛外,也可成为承办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三项冰上赛事的通用型场馆,这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深圳晚报特派北京记者 黄文)

关键词: 水立方 冰立方 双奥场馆 筑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