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风PI研发实验室,只见不同的液体在瓶瓶罐罐中晃动,各种研发仪器嗡嗡作响,研发人员正忙着开发超低介电损耗聚酰亚胺(MPI)薄膜。“这是5G通信高频传输天线的核心材料,目前国内MPI薄膜产品还处于空白阶段,全部依靠进口。”国风聚酰亚胺研发实验室副主任史恩台介绍,国风正在研发的新品,将能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作为一家工业制造业企业,“国风塑业”已然变身“国风新材”,发力高科技、高端的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产品,完成从一家薄膜为主业的传统工业企业向战略性新材料产业转型。
聚酰亚胺,英文简称“PI”,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柔性显示、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其产业及核心技术长期被美、日、韩等国垄断,被公认为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卡脖子”关键高分子材料之一。在经过一系列自主研发等前期工作之后,2017年,国风正式启动年产180吨高性能微电子级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建设,并于2019年6月份顺利产出第一卷国风牌PI膜。
“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生产出的PI膜,不仅出产后顺利面市供货,而且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支撑,部分产品先后通过欧盟和美国认证,品质达到国内领先及国际头部企业水平。”谈及此处,国风聚酰亚胺薄膜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孙善卫脸上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2021年,他们又成立国风新材料研究院,组建研发“突击队”,着力开展前沿技术和“卡脖子”难题研发,加速推进企业向战略性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企业聚焦核心业务,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达8000余万元,研发经费占企业营收比重约4.15%。研发投入成效显著,公司第一个中心实验室、首个PI净化实验室、首条PI试验线、首条涂布试验线相继或即将建成,创新平台综合研发能力位于行业前列。
凭借在PI产业出色的研究和实践,国风PI项目现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新材料项目、安徽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合肥市战新材料产业规划。截至目前,国风铭传路厂区已有4条PI生产线全面建成投产,且实现国内最大宽幅PI生产线量化生产。
汪中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吕欢欢